

从子期洞到茅仙洞,茅仙洞名称的历史演化变迁
从子期洞到茅仙洞,茅仙洞名称的历史演化变迁
茅仙洞原名子期洞,因为先秦时期华子期隐于此而得名。汉代道家学派信徒茅氏三兄弟在茅仙洞住持修行,人以洞居、洞以人名,改名茅仙洞,开创了茅仙洞道教文化的先河。到了东汉末年,随着河北张角为首的“太平道”和西南巴蜀地区张陵为首的“五斗米道”的创立,宣告了我国道教的正式诞生。茅仙洞,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。
三国时期,吴国道士胡道兴师徒三人来到茅仙洞,改庙名为长兴观,茅仙洞正式成为了道教的活动场所。胡道兴道长在此排出道士辈分“道德通玄境……白谨宗诚信”共一百字。
到南北朝时期,有道长名李德兴者,师徒五人,来居观中,并易观名为隆兴观,道教活动更加兴旺。
民国24年(1935年),道家苏理纯、苏宗善广结善缘,化钱筹资,重修庙堂,更道观名为清天观。此后,又有胡里生、范宗兴、崔宗轩等道徒先后入观。清天观名称一直沿用至今。
茅仙洞坐落八公山西麓的双峰山(古称三峰山)山西南坡之上,距离凤台县城西南约3.5公里处,本是一座天然石洞。三峰山属八公山西端余脉,地处淮水三湾,自然风光优美,而茅仙洞背山临水,风光更是优中之优,秀丽而幽静,为古“寿春八景”和古“下蔡镇八景”之一,也是新 “淮南十景”之一,是出家人隐居或修炼的极好场所。
文本标签: 中国太岁网
